叶天士是对清代温病学派贡献最卓著者,是温病学的奠基人。他的代表作《外感温热篇》内容丰富,有颇多发明,对温热病有规律性的认识,阐明了温邪为病的发生、发展规律,创立了“卫气营血”的温病辨证施治体系,这不仅丰富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,而且为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叶氏创造性地提出“温热上受,首先犯肺,逆传心包,肺主气,属卫,心主血属营,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,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。”对一般传染性疾病来说,特别是呼吸系统传染病,大多数是首先出现上呼吸道感染,叶氏的认识是正确的。温病与伤寒同为外感热性病,但初期治法有辛温、辛凉的迥异,这是叶天士首先提出的。
叶天士以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,其转变顺序为:“卫之后方言气,营之后方言血,在卫汗之可也,到气才能清气,入营犹可透热转气……人血就恐耗血、动血,直须凉血、散血,”规律分明,切实可行。王孟英日:“外感温病,如此看法,风寒诸感,无不皆然,此古人未达之旨。,,所以,在癫痫的治疗过程中,用卫气营血这个辨证方法,可收到好的效果。叶氏又说:“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,虑其动手便错,反致慌张矣。”如果不知癫痫病在气在血,即动手便错,反致抽搐频发。特别是由温热病所致癫痫者,如乙型脑炎、散发性脑炎等所遗留的癫痫,笔者常用卫气营血辨证施治。
温热论察舌苔舌质,舌苔辨别病邪之深浅,测知津液的存亡与神经的损害,一望而知,简易可凭。
验齿一法是叶天士独创。若咬牙啮齿者,属于湿热化风,痉病。
现就舌脉症来仔细讨论病在气分或在血分,或由气分转入血分,或气血两分,便于正确治疗。
“营分受热,则血液受劫,心神不安,夜甚无寐,或斑点隐隐,即撤去气药。明白指出,在营血不用气分药,在气分不用营血药。”这种用药法则,对杂症、癫痫都是成立的。
热入营,舌色必绛。绛是深红色。章虚谷日:“风热无湿者,舌无苔,或有苔亦薄也;热兼湿者,必有浊苔而多痰也,然湿在表分者,亦无苔。其脉浮部必细涩也,此论先生口授及门人”。凡癫痫患者,若见浊苔而多痰者,都按痰湿治之,理论根据基于此。又有纯绛鲜色者,包络受病也。热侵心包络、影响神经者,这样的癫痫患者虽然没有发热,舌质深红,无苔,若加衄者,用犀角地黄汤加连翘、郁金、石菖蒲、钩藤等,亦本叶氏之旨。临床上,往往几剂药后,衄止而抽搐减少,精神清爽。若遇癫痫患者舌尖绛独干,此心火上炎,用导赤散泻其腑。这要与钱仲阳的辨证方法结合起来使用,效果格外好。《临证指南》医案有:脉数、厥止,热在营中语。此心营热,用犀角(水牛角代)、元参、丹皮、连翘心、胆星、橘红治之。又有:暑久人营,夜寐不安,不饥微痞,阴虚体质,议理心营。暑人心营,用鲜生地黄、元参、川连、金银花、连翘、丹参治之。尽管癫痫患者的病势不如暑人营者严重,然而夜寐不安者常有之,不能不考虑心营骚动,夜寐不安之治法,仿此化裁加减则又是治疗癫痫的新疗法了,用其法而不全用其方。再有,热入膻中,夜烦无寐,心悸怔,舌绛而干,不嗜汤饮,乃营中之热,治在手经。犀角(水牛角代)、鲜生地黄、黑元参、连翘、石菖蒲、炒远志。又有:鲜生地黄、元参、天冬、麦冬、竹叶、茯神、金箔。又有:阳升风动,治以咸寒。生地黄、阿胶、天冬、人参、川斛、茯神、麦冬。又例,营络热,心震动,用复脉汤去姜桂参加白芍。癫痫病,舌绛干,心悸怔,照营中实热治之;舌不绛干,心震动,按心营虚热治之,更结合阳升风动治以咸寒之旨,治疗就趋于完善。下面讨论由心营热引起肝胆内风动之病例:温邪深入营络、热止,膝骨痛甚。盖血液伤极,内风欲沸,所谓剧则瘛疚,痉厥至矣。总是消导苦寒,冀其热止,独不虑胃汁竭,肝风动乎。拟柔药缓络热熄风。复脉汤去参姜麻仁,生鳖甲汤煎药;心悸荡漾,头中鸣,七八年中频发不止,起居饮食如常。此肝胆内风自动,宜用镇静之品,佐以辛泄之味。如枕中丹。此风阳拢神,神呆不语,心热烦躁,因惊而后,经水即下,内腠刺痛,时微痞,头即摇,肝风内动,变痉厥之象。用小川连、黄芩、阿胶、牡蛎、秦皮。因心营热而致头中鸣,头动摇,牵动肝风与钱仲阳肝有风得心热则搐有主次之别。但始终没有脱离肝风,古人把神经系的一些疾病归于肝风,所以后人解释肝系包括神经系在内。尽管听起来很勉强,但治疗上是成立的。有这样一个实例。有一女患者由北京宣武医院确诊为近事健忘,其主要症状是易忘,比如问她吃饭了没有?她回答说:“吃过了”。她可以连续十多次地说:“吃过了”。因为她忘了已经回答了,且乏力、易惊、心悸、害怕、出汗。笔者用孔圣枕中丹加减将其治愈。在癫痫病例中,有头鸣症状者,笔者用东垣《兰室秘藏》方法治愈者有之,用其他方法治愈者亦有之。独头动摇,在《金匮要略》痉病条有所记载。患有脑膜炎或脑炎后遗症的患者,有的有此症状,多用《金匮要略》中方法加减治疗。叶天士列出此法,值得研究。又有脐上心下热炽,咽喉间陈腐气,逐神昏扑厥,经时汗出而醒,口涌血沫,乃膻中热壅,以致心窍受蒙,若非芳香清透,不能宣通络中瘀痹。用犀角(水牛角代)、茯神、天竺黄、麝香、丹参、石菖蒲、郁金、冰片,各生研末,赤豆皮煎汤泛丸,竹叶汤送下,这是膻中热壅而致心营受蒙的治法。口涌血沫很可能是昏厥中咬破舌头,亦是神经系病。指出了芳香清透的治疗方法。此方法用途较广,与凉膈散有所不同,很好对比。暑由上受,先人肺络,日期渐多,气分热邪逆传入营,遂匮入心包络中,神迷欲躁,舌短缩,手足牵引,乃暑热流陷,势将发痉,热闭在里,肢体反不发热,热邪内闭外脱,岂非至危至急。考古人方法,清络热必兼芳香,开里窍以清神识,若重药攻邪,直走肠胃,与包络无干涉也。用犀角尖(代)、鲜生地黄、元参、金银花、石菖蒲、化至宝丹。这再次阐明了芳香开窍清络热方法,若重药攻邪直走肠胃与心包络无关的理由有两个,一是心脏有血管通向神经;二是血脑屏障,并非所有药物都可以透过血脑屏障,芳香开里窍可以清神经。此外还点出了由气分人营分,气分热邪逆传人营遂逼人心包络中的症状、途径。观此例,邪逼心包影响神经而致抽搐者远比邪留肺卫蒙闭头髓者多,而病势亦重,故先讨论,接着讨论肺卫。积瘀在络,动络血逆,某年六月初,时令暴热、热气吸人,首先犯肺,气热血涌,强降其血,血药皆属呆滞,而清空热气,仍蒙闭于头髓空灵之所,诸窍痹塞、鼻窒息肉,出纳之气,都从口出,显然肺气郁蒸,致脑髓热蒸,脂液自下。古称烁物消物莫如火。但清寒直泄中下,清空之病仍然,议以气分轻扬,无取外散,端事内通。医者遇此法则,每每忽而失察。用连翘、牛蒡子、通草、桑叶、鲜荷叶汁、青菊花叶,临服人生石膏末煎一沸。这与前不同,由肺卫气郁直蒙头髓空灵之处,致脑髓热蒸而不清晰,议以气分轻扬为治。端事内通。这于癫痫病有何益处?癫痫患者,由高热所致之后遗症,仍有余热者,亦多用此法加减清理余热,然后看其转变。此法与钱仲阳的泻白散有所不同,读者自己去比较,方觉其旨趣。 关于邪在气分,有很多需要讨论的地方,在高热惊厥中讨论。
脉数、舌红、口渴、热邪已入血分,用竹叶、石膏、生地黄、丹皮、知母、青蒿梗。暑热邪伤,初在气分,日多不解,反渴不多饮,唇舌绛赤。芩连膏知不应,必用血药。量佐清气热一味足矣。煤气(一氧化碳)中毒,严重者有抽搐现象,有的留下后遗症,有发癫痫者,临床只见数例。在最初阶段一般用清热凉血法医治。还有疱疹病毒感染、如果入血分者亦可用清热凉血法治疗。其有后遗症者,只见一二例,经验尚不多。临床见一位8岁女孩,癫痫小发作次数频繁,良好状态下二三天之内必发作,常有头昏、肌肉跳动、地图舌苔、脉迟缓,腰部有疱疹。CT检查结果为结节性硬化症。奇怪的是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病史,却有症状。按CT定位诊断治疗,有效果,除癫痫发作次数减少以外,地图舌苔很快正常,可以上学。夏日热久人血,最多蓄血一证。谵语昏狂,看法以小便清长,大便黑为是,桃核承气汤为要药。在癫痫之蓄血症亦是如此辨证,其治法亦用桃核承气汤为主,蓄血去后,再随证治之,以资巩固。
为什么对卫气营血辨证用于治疗癫痫感兴趣呢?这是来自实践和临床的经验。有位患者20世纪70年代初患疟疾,经治疗疟疾虽愈,却留下了癫痫。本来疟属少阳,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后癫痫仍不能控制,笔者遍考历代名家由疟疾所致抽搐之治法、指南、医案,有日:“热多昏谵,舌边赤,舌心黄,烦渴,脉弱,是心经热疟,医投发散消导,津劫液固,痉厥至矣。”用犀角(水牛角代)、竹叶、连翘、玄参、麦冬、金银花。痉厥的原因是由于医者治疗不当,误投发散消导致使津劫液固;成疟的病位不在少阳而在心经,原因由于热,所以清心热而增液,从本治疗,没有一味治抽之药,仿治,效果很好。从而对叶天士的著作有了更浓厚的兴趣。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卷六中,不止一次提到了叶案中治痫、痉、厥、辨之最详,分别治之可也。可想它的实用价值和治疗意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