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医辩证 > 正文

癫痫的中医病机

(一) 脏气不平,逆气犯脑,神机受累,元神失控为痫病的病机特征

脑为至清至粹至纯之脏,为真气之所聚。所聚之真气,依赖经络系统,调配五脏,保持人体内外协调。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,中医理论认为"升降出入"是人体脏腑、经络、阴阳、气敌国机能活动的基本形式。"升降"主要是升清阳、降浊阴;"出入"主要是摄取营养,排泄废物,升降出入是机体健康的标志。相反,任何疾病无不以升降出入异常为其病理基础。但因所受病邪、损害脏腑、逆乱部位不同,而所罹疾病、所见证候及至所用治疗均迥然有别。

在《内经》中,已经认识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在痫病病机中的作用,如《素问·大奇论》曰"心脉满大,痫瘛筋挛,肝脉小急,痫瘛筋挛","二阴急为痫厥 "。《灵枢·邪气藏病形》曰"肺脉急甚为癫疾","脾脉急甚为瘛从","肾脉急甚为骨癫"。至唐宋,许多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,进一步认识到脏腑经络失调是发生痫病的物质基础。宋·陈无铎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也强调"夫癫痫病……但一脏不平,诸经皆闭,随其脏气,证候殊分"。宋·严用和在《济生方·痫病论证》中以五畜应五脏的角度论证了痫病的发病机理,认为痫病皆因相应的脏腑为邪气所干而致自身功能失调而引起,其云"夫痫病者……原其所自,皆由惊动脏气不平,郁而生涎,闭塞诸经,故有是证。"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·惊痫》云"少小所以有痫病及痉病者,皆由脏气不平故也。"《普济方·婴儿一切痫门》中记载"其脏坚固不受邪。若风热蕴积乘于心,则令恍惚不安,精神离散,营卫气乱,阴阳相病,故发为癫痫也。"清·陈梦雷在《古今图书集成·医部全录用·小儿惊痫门》中说得更明确"癫疾者,逆气之所生也,故因气上逆而发为癫疾。"总起说来,癫痫发作期的病机主要是"脏气不平","营卫气乱","逆气之所生也",是"气"功能的紊乱。

气血逆乱与升降失常关系密切,无论年幼、年老体衰、外伤、内伤、忧思恼怒等诱因,因气虚、阴虚、风火、痰浊、血瘀皆能使"浊邪"上乘清窍,干扰神明,此即清浊升降失去常态,可以说是气血逆乱的本源。癫痫病后,多突然出现一时意义丧失、肢体抽搐,或作异常吼叫等症,此因气血逆乱犯脑而致元神失控。联系到治疗应从整体上纠正人体气血运行的紊乱,促进神明的恢复、为求使痫病的病理状态迅速得到改善。再者,依据脏气不平,升降逆乱导致痫的认识,应结合脏腑偏胜,把调理气机升降作为痫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所在。

(二) 内风是气血逆乱犯脑致痫发的动因

内风之形成多与气、血、痰、火密切相关。风胜则动,内风动越是发痫的动因。古今医家认为,所谓内风者,是本气自病。风者,气之生,也可以说是气机运行形式的异常表现。至于人体本气的形成,是始于肾,释放于肝,升降于脾,宣散于肺,贯行于心,敷布于经络,内而三焦,外而肢体百骸,以供生理之用。又以脾胃为气血之海,十二经脉之长,脾为阴土而升于阳,胃为阳土而降于阴,土位居中,而火上,水下,左主乎升,右主乎降,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,左木右金之际,水火之上下交济,水火之上下交济,升则赖脾气之左旋,此谓生理之常。若反此者则为病气,由于气机不畅,肝无疏泄之能,阳气堆积于内,阳动必生风。以风者善行而数变,阳多即气亢盛,即可化火,火性炎上,上犯于脑,扰乱神明致痫发;阳少即气虚,以气帅血行,气不足则血络不畅可致血瘀。无论气郁血虚均能使津液不行而外渗,其稀者为饮,浊厚者为痰。由此可见因内风、本气自病以后,可呈现火郁、痰浊、血瘀等病理变化。至于痰浊、血瘀阻塞清窍在痫病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,其根本皆有所所在生,又有风火密切相关。概言之,痫病的病理即是气血升降逆乱在脑,风火痰瘀闭阻窍络,而风由气病的病理即是气血升降逆乱在脑,风火痰瘀闭阻窍络,而风由气生,火由气积,血由风气内迫,痰浊由败血、津液外渗而成。在治疗上也以化痰通络开窍熄风为要务。

由于痫病临床表现复杂,在注意内风与气血痰火之间关系的同时,医家对脏腑经络失调的认识也很重视,如张子和《儒门事亲·卷四》云 "大凡风痫病发,项强直视,不省人事,此乃肝经有热也",此强调肝经郁热致痫的作用;明·龚廷贤《寿世保元·痫证》云"盖痫痰之原,得之惊……盖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,恐气归肾,惊气归心,并于心肾,则肝脾独虚,肝虚则生风,脾虚则生痰,蓄极而通,其发也暴,故令风痰上壅而痫作也",龚氏则强调惊恐并于心肾,肝脾独虚的病理;明·张三锡《医学准绳六要·癫痫总论》曰"大抵癫痫之发,由肾中阴火上逆,而肝从之,故作搐搦,搐搦则偏身之脂液促迫,而气上逆,吐出口也,然肾间动气,乃生气之原,肾伤则志不足,故神躁扰,火逆上,攻动其痰而厥也。或经脉引入外邪,内伤深入,伤其生气之原,邪正混乱,天枢不发,卫气固留于阴而不行,不行则阴气蓄满,郁极乃发,发则命门之相火自下逆上,填塞其窍,惟迫而上胸臆,流出于口,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不胜其冲逆,故卒倒而不知人也,食顷,火气退散乃醒"。清·张璐《张氏医通·痫》也认为"痫证之发,由肾龙火上升,肝家雷火相以协助也。"可见两位张氏强调肝肾亏虚,相火妄动的病机特点。而清·沈金鳌《杂病源流犀烛·肾》则云"诸痫,肾经病也……诸痫之源,虽根于肾,而诸痫之发,实应五脏",此又主张肾为痫病之根源。而清·林佩琴《类证治裁·痫症论治》总而言之"痫证,肝、胆、心、肾病,而旁及阴阳维、跷、督经俱动也。

(三) 脾胃斡旋失职是为病机关键

脾胃中焦,通上联下,是升降的枢纽,故畅达脾胃之气可做为调理气机升降的一个重要环节。

脾是藏神的重要脏腑之一,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,一是脾为后天之本,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气血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道 "饮用语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.”通过脾的"散精"、"上归"之功,营养物质才得输布全身,而营血等营养物质又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,《灵枢·本神》将其概括为 "脾藏营,营舍意"。《灵枢·平人绝谷》也说"故神者,水谷之精。

而重要的是脾胃居中焦,对脏腑气机有转输之功。《素问·刺禁论》曰 "肝生于左,肺藏于右,心布于表,肾治于里,脾为之使",这里左右表里并非解剖部位,而是用来说明肝肺心肾之气功能上的位置、作用和相互关系等。左升右降表里出入是气机运行基本模式,心肾肝肺位于四旁,脾胃斡旋气机居中,构成五脏气机协调的基本模式。此处的所谓"使"即畅通无阻之意,可引伸为转枢,说明五脏气机的升降、内外运动等,均有赖于脾胃之转输作用。朱丹溪《丹溪心法》明确记载 "脾具坤静之德,而有乾健之运。故能使心肺之阳降,肾肝之阴升,而成于地之交泰,是为无病".

临床上牌胃功能失调,既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化生,又可使气机升降失常,影响其它脏腑功能,并可使代谢障碍,产生水饮痰浊等物质,而影响精神活动的正常维持,引起神志疾病。如《灵枢·大惑论》 "上气不足,下气有余,肠胃实而心肺虚,虚则营卫留于下,久之不以时上,故善忘也。"《素问·厥论》"阳明与太阴俱病,则腹满,身热,不欲食,谵言"。《素问·厥论》"阳明之厥,则癫疾欲走呼,腹满不得卧,面赤而热,妄见而安言"。《素问·热论》"阳明者,口目动作,善惊、妄言、色黄,其上下经盛,不仁"。反映了一系列神志疾病症状,多与脾胃功能紊乱有关。

引人注目的是《灵枢·癫狂》对各类神志疾病的处理大都从手足阳明经取穴。《素问·病能论》 "有病怒狂者,……病名阳厥……治之奈何?……夺其食即已 ",明确提出了控制饮食的治疗方法,可谓开神志异常之症从调理脾胃为治之先河。临床上通过调理脾胃,不仅有利于化除痰浊,使之不再扰乱神明,又可使精微物质化生正常,营血充足,而保持神志健旺。更为重要的是,由于脾胃气机调畅,通过其转输作用,使其它脏腑气机都能得到调整,从而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。由此可见,脾藏神在五脏藏神理论中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。

古今医家治痫皆重脾胃,其意大致如此。

(四)实邪阴窍是动风的内在因素

1. 痰瘀闭窍扰神动风

在《内经》中有多处因痰致痫的记载,《伤寒论》有 "水气"病在描述,如情呆体僵,头痛癫眩等,后世有用五苓散治痫病者,大概源于此。隋康至今,均认为痰浊是致痫的主要病机之一,并为众多医家发挥重视。《丹溪心法·痫》云"痫证有五……无非痰涎壅塞,迷蒙孔窍",明·龚信纂《古今医鉴·五痫》断言痫病" 皆是痰迷心窍"。至于楼英《医学纲目·癫痫》认为"痰在膈间则眩晕不仆,痰溢膈上则眩晕仆倒于地而不知",则更把症状表现与痰浊壅塞部位联系起来加以解释,充实了痰浊致单板机的理论内容。

饮食不节,脾虚不运,聚湿而为痰或脾胃积热酿炼为痰,如明·龚延贤《寿世保世·痫症》认为 "脾虚则生痰",而李延《医学入门·痫证》也指出"盖伤饮食蓄积为痰火"。另外,七情失调,气郁化火,火邪炼液成痰;肝肾阴虚,阳亢烁液为痰;或由外感及内热炽盛,火动生风,煎熬津液,结而成痰。

在小儿癫痫中,其主要病机应责于痰,痰邪是造成痫证的中心环节之一,而脾虚不能运其津液,又是痰产生的主要根源,所以说 "痫由痰致,痰自脾生,脾虚痰伏"乃是小儿痫证的主要病理基础。正如《医学纲目·癫痫》所云:"癫痫者,痰邪逆上也"即是此意。

癫痫病程漫长,痰湿胶着,凝结不化。痰为顽痰,胶着之痰,阻在脑窍经脉,脑络气血运行不畅,痰瘀互结于脑髓脉络。痫病日久,脏腑气衰,运化无力,血行迟滞,瘀血内停。癫痫病人多见舌质紫暗,或见瘀点、瘀斑,为瘀血内停之表现;又兼癫痫患者多为小儿,脏腑之气未充,或为成年之病,正气渐衰,无力抗争,邪盛正亏,进而伤及肝肾,使本已衰弱的脏腑之气进一步耗损,正不胜邪,病情逐渐加重。

瘀血不象明显者,用一般活血化瘀之药难以奏效,临床多选用破血逐瘀之品,随舌质、舌底脉络瘀象的逐渐减轻,临床症状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转。

2. 气结郁阻动风

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论郁曰 "气血冲和,百病不生,一有拂郁,诸病生焉,故人生诸病,多生于郁。",他认为郁是百病的共同病机。在具体病症的辨析上又有六郁这说,并创立了越鞠丸统治诸郁,开创了一条行气活血、除湿化痰、清热消食杂合而治的方法,很切近临床实际。郁的病机,戴元礼论述较为详细:"郁者,结聚而不得发越也,当升者不得升,当降者不得降,当变化者不得变化,此为生化失常,六郁之病生矣",说明郁是气机升降失常的一种病理变化。故六郁之中气郁为先,常由气郁导致其它诸郁,故历来治郁,多以调气机为主。临床上气郁由于情志者,不可徒赖,必得宽心悦志。有形之邪阴滞气机所致者,如湿困者化其湿,痰凝者化其痰,血瘀者化其瘀,解除其实邪壅塞,邪去则气自舒展矣。

按中医理论,人体内诸气各有其正常的运行规律,如元气、行三焦通道分布全身,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;经气,行经络之内;卫气行于脉之外;营气行于脉之中;胃气、肺气下行,脾气上行,肝气舒发,肾气潜藏等。若这些气其道而行之,就可能导致逆气上巅犯脑,迷闭心窍,引起肝风。脑位在巅,突然为逆气所犯,是必生眩晕或跌仆。脑主神,匿闭而错仆。肝主风,被引动则生抽搐。气易聚也易散,散则诸症缓解。假若逆气不散,则可导致癫痫持续状态。另外,由于脾虚,清气不升而形成的浊气不降,或肾阴阳不调,肾气不能潜藏而上逆,或肾水不足而致肝气上逆也是产生癫痫病不可忽视的机理。应该看到 "气"功能的的紊乱是机体脏腑、经络、气血功能失调的结果,如果不能迅速针对原因,采取措施、调节脏腑、经络、气血的功能,则逆气势必反复产生,造成心脑受蒙而智力低下,肝风内动不止而抽搐频发。久之,心、肝两脏的病变必然累及脾、肾。因为属火为脾土之母,母病及之子,脾土虚弱,临床可见肢倦懒言、多涎,肝属木,为肾水之子,子病及母,肾虚临床可见骨弱,步履不稳,面灰色暗。

[特色疗效]我中心采用五行综合疗法治疗癫痫38235例,有效率95.3%,治愈率80.3%。[点击了解更多]

关于患者来京就医的提醒

北京市卫生局及公安部门提醒:近来北京各大医院周围存在着大量的医托,请外地来京患者不要轻易上当。而且有些不良医院(包括一些借部队医院的名义)利用外地患者来京求医心切的心理,进行行骗,不负责任的乱开处方,乱做检查,乱做治疗,而且声称,能包治此病,患者不明就里,就上当受骗了。

癫痫病人经过一定时期的正规、系统的药物治疗而不再发作,一般可以减药,直至停药。于停药后3年内没有发作的,即认为治愈。一般经系统治疗后多数人不再发作,但不是每个人都不再发作,据研究观察,临床治愈的患者在10年内,有15%的人又出现发作。因此,治愈的病人不可盲目乐观,要警惕以后还有发作的可能。最主要的是注意保养,防止任何诱发因素,如绝对戒烟、戒酒, 防止激动或生气以及疲劳过度等。另外,尽量少看电视, 少玩游戏机,少使用电脑、手机,不下棋、不打麻将等。

专家提醒:癫痫病虽然治疗困难,但不是不能治愈。大量资料表明,只要治疗及时,方法得当,80%左右的病人能够得到完全控制和治愈,因此,癫痫并非不治之症。望广大患者提高信心!积极治疗!祝健康快乐!

返回首页

相关文章

北京德胜门中医院

癫痫专家:常秀莲主任

快速
咨询
拨打
电话